中国零售商将“双11”延长至五周 以提振消费
2025年10月16日,中国零售商正将年度“双11”购物节延长至长达五周,以刺激在经济低迷下的消费者兴趣。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和京东等平台通过这一举措,希望在消费疲软的环境中重振销售。
事件背景
“双11”购物节源于阿里巴巴的11月11日促销活动,已成为全球最大在线购物盛会。但今年,中国经济面临多重挑战: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加剧不确定性,国内竞争激烈,极端天气影响供应链,房地产危机持续拖累民众财富和信心。这些因素导致消费支出持续低迷,零售业亟需突破。
为应对此,零售商将传统一天促销扩展为长周期活动。京东从10月9日起启动37天促销(比去年长五天),抖音(Douyin)和阿里巴巴也于本周早些时候跟进,整个活动将持续至11月11日后,部分平台甚至延长至五周。这旨在给消费者更多时间决策,避免“一锤子买卖”式的冲动消费,转而培养持续购物习惯。
主要举措
平台们推出多项创新吸引用户:
- 即时零售:阿里巴巴和京东投入数十亿补贴,支持一小时内送达订单。这一渠道增长快于整体电商,目标是便利城市消费者。
- AI技术应用:阿里巴巴首次大规模部署生成式AI,用于搜索、推荐和产品目录优化,帮助用户更快找到心仪商品。京东则强调“热销品”低价策略,如5万条保暖秋裤仅售2元(含运费)。
- 品牌参与:开售首小时,耐克、欧莱雅、安踏和珀莱雅等35个品牌销售额超1亿元。平台还提供优惠券和全球免运费,覆盖东南亚市场。
京东在周二的发布会上表示,将上架超10万款年度最低价爆款产品。阿里巴巴副总裁张凯复称,今年是“AI大规模应用元年”,旨在提升购物体验。
经济影响
这一延长策略反映了中国零售业的困境与韧性。2024年“双11”销售已现疲态,平台不再公开总成交额(GMV),但预计今年增长有限。积极一面是,早期数据显示消费者热情回升,如公路自行车销量首小时暴增300%。然而,竞争加剧:传统巨头如阿里、京东正面临拼多多和小红书等新兴平台的蚕食,后者通过社交电商抢占份额。
| 方面 | 传统“双11” | 2025年变化 | 预期效果 |
|---|---|---|---|
| 持续时间 | 1天(11月11日) | 延长至5周(10月中旬起) | 拉长消费周期,避免高峰拥挤 |
| 核心策略 | 深度折扣 | AI推荐+即时配送+补贴 | 提升转化率,目标年轻用户 |
| 挑战 | 物流压力大 | 经济低迷+竞争激烈 | 销售或增长10-20%,但低于疫情前 |
| 平台示例 | 阿里主导 | 京东37天、抖音提前开售 | 总GMV或超1万亿元人民币 |
更广泛意义
“双11”延长不仅是促销调整,更是北京刺激内需的信号。中国政府正推动消费复苏,但贸易摩擦和地缘风险可能放大不确定性。若成功,此模式或成为电商新常态,推动AI和物流创新。反之,可能加剧价格战,挤压商家利润。











